Web 2.0的說法最近開始流行,主張以blog為核心的參與架構快速發展,已經將網際網路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,民眾不再是網頁時期被動的閱讀者,而是blog時代主動的書寫者。單單以MSN Space等四家服務供應商的資料估算,blog數目今年便將突破5千萬。如此大規模的網路書寫,不管最終的社會影響如何,確實是個不可忽視的社會趨勢。
媒體變遷的時代意義不可小覷 。
印聖經,曾因打破羅馬教會對詮釋權的獨占,帶來新教革命。印新聞,打破了地域與方言的藩籬,從閱讀的「想像共同體」中孕育了國民國家。印小說,讓農婦村姑都為浪漫愛的自由精神所鼓舞,階級的身份秩序中於是脫落出現代意義的個人。15世紀中葉,古騰堡(Gutenberg)印刷機的發明曾直接間接導致歐洲封建秩序的崩解,也催生了現代社會的降臨。
當然,印刷機之後還有電視與廣播所代表的影音革命,而書籍與雜誌的文字印刷也確實飽受後者的威脅,甚至有人開始憂心啟蒙以來的「閱讀公眾」(reading public)將從此消失。然而,在「發信端」與「受信端」分離的格局下,打破種種人為界限,讓大眾得以輕易接收訊息的這點上,媒體環境並未有根本改變,甚至只有更為強化。
相較之下,blog不僅將創作權交給個人,連編輯、出版與「全球」發行都得以在創作的瞬間一併完成,就不僅止於Web 2.0的意義,而是數位時代正式跨過「古騰堡」門檻的開始。
在影音媒體與Web 2.0雙重衝擊的時代丕變之際,學術產業大概是持續堅持「印刷權威」的最後堡壘,也是見證古騰堡時代的活化石。「不出版即報廢」(publish or perish)是學術市場不變的生存法則;而學者的地位高低則是按作品出版的期刊位階來決定。
除了看管印鈔機的中央銀行外,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大概是當代最為嚴密的印刷機守衛者;相反地,「全部一手包辦自行出版」(這不正是Blog的特色?),因為缺乏「守門人」的監督,便只能隨著學術圈的專業化而日趨貶值。
獨樹一格的「印刷學術體制」(print-academy)乃是經年累月的演化結果,有許多正面的理由可以解釋其運作的道理。但是這種嚴密的學術生產體制並非沒有陷阱。經過匿名審查而最終付印「問世」之前的研究過程,隨著學術競爭日劇,遂變得隱私化與孤立化。
社會學者Howard Becke便以「多元卻彼此忽視」(pluralistic ignorance)來描述這種橫向交流稀薄、書寫文化停滯、生產過程缺乏透明度的創新環境。
不過,很多有識之士都逐漸意識到,學術創新其實「並不必然」要付出社群公共性萎縮的代價;並且弔詭的是,原本極易為「印刷學術體制」所鄙視的blog,或許還可以幫得上忙。網路上透過書寫部落格開放研究「後台」的學者於是與日俱增。法律學圈擁抱blog尤其積極,甚至出現了「blawg」的專有名詞。
「學術圈」與「部落格」原本矛盾,但正因為這樣,兩者的互動便成為觀察時代風向微妙異動的絕佳焦點。
芝大最近率先推出《Research at Chicago》的podcasting,各學門精英盡出高談最新的研究發想與經驗,讓人聽了大呼過癮。上個月開始,法學院教授更以集體力量經營部落格,以了解「哪些點子具有說服力,哪些還需要來點調校」。「芝大法學院一直都是孕育創新觀念的所在。我們熱愛在公開而活潑的對話中談論、書寫與精練理念」,而「這個部落格只不過是(竟然是?)這個傳統的自然延伸」。
聽到執學術界牛耳的芝大發出這樣「違背常理」的結論,我不禁暗喜,通向「後古騰堡」的最後一道門禁大約已被悄悄鬆動了吧?
看完了,很有趣的觀察點。我今天剛好接受了一位學生的電話訪談,是關於目前已經接近報廢的BPP出版計畫(http://blog.roodo.com/bpp) 。
我在訪談中剛好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:高門檻的傳統出版跟低門檻的blog出版,看似極端衝突、卻又隱藏著彼此互補的機會。
當然我的想法深度無法跟Jerry比,不過看到這樣的想法,卻令我覺得這兩種出版之間還是有點希望的。只是BPP之所以失敗的原因,並不在於這兩種出版形式之間的撕裂,而是成本上的因素。
也許學術界比較不需要擔心成本問題(至少跟個人出版相較),所以只要觀念得以突破,要結合blog(或其他電子出版形式)和傳統出版並不困難。
其實只要大家肯寫、寫出來的東西言之有物,用什麼形式出版都只是技術問題而已,內容才是最重要的。也許用在此處不算十分恰當,但是「content is the king」在這上面還是說得通的。:-)
Posted by: Fred Jame | October 26, 2005 at 12:52 AM
凡走過必定留下痕跡
凡看過一定吭氣鼓勵
●Blog行動劇……進行中
http://blog.xuite.net/peter21.pp/p21/4451913
Posted by: *先知*預修生4.5 | November 28, 2005 at 11:27 PM